【鴻雁飛不過衡陽與月亮不肯下西廂】
我寫了一篇讀詩詞筆記《小樓一夜聽春雨》,文字中提到黃庭堅的“我居北海君南海,寄雁傳書謝不能。桃李春風一杯酒,江湖夜雨十年燈。持家但有四立壁,治病不蘄三折肱。想見讀書頭已白,隔溪猿哭瘴溪藤“。 有文友留言問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:“為什么鴻雁飛不過衡陽?”筆者確曾見過讓人啼笑皆非的解讀,謹作研讀分析如下:
?。ㄒ唬櫻泔w不過衡陽?
衡陽位于湖南省中南部,地處南岳衡山之南,因山南水北為“陽”故得此名,這里又稱“雁城”。
【衡陽雁斷】之說(即鴻雁南飛不過衡陽),有認為最早見于南宋兩本地理學著作,即王象之的《輿地紀勝》卷五十五,以及較后的祝穆《方輿勝覽》記載:《回雁峰在州城南,或曰:雁不過衡陽,或曰:峰勢如雁之回》,故有人解讀認為衡陽有回雁峰,所以北雁南飛,望此而止。這樣的解讀有點本末倒置。就像有個笑話說:老外研究漢樂府,求解為何“孔雀東南飛?”當讀到“西北有高樓”句,以為找到答案。
據筆者了解,按候鳥大雁習性與大自然規律,秋末冬初大雁從北方向南飛,避開冬寒及食物匱缺,但飛到衡陽就停留了下來, 并非這里的山高難以跨越,而是因為這里地處瀟湘,氣候適宜,食物豐美。當南部時序春暖開始炎熱時,就北飛而歸。陸佃《埤雅》有云“南地極燠,雁望衡山而止”。意思就是衡山以南的地方,將非常炎熱難熬(極燠),那北雁看到衡山就不再南飛了。
有學者考究發現更早提到“衡陽雁”典故的例子,譬如東漢班固(32~92年)的《兩都賦》“南翔衡陽”,還有南北朝的庾信(513~581年)《和侃法師三絕》“近學衡陽雁,秋分俱渡河”。
其實,在唐朝時代更不乏其人實例:
1. 王勃《滕王閣序》“雁陣驚寒,聲斷衡陽之浦?!?br> 2. 高適《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》“巫峽啼猨數行淚,衡陽歸雁幾封書?!?br> 3. 杜甫《歸雁》“萬里衡陽雁,今年又北歸?!?br> 4. 王昌齡《寄穆侍御出幽州》“莫道薊門書信少,雁飛猶得到衡陽?!?br> 5. 李白《清平樂》“舉頭忽見衡陽雁,千聲萬字情何限?!?br> 6. 張祜《將之衡陽道中作》“衡陽路猶遠,獨與雁為賓?!?br> 7. 陸龜蒙《雁》“南北路何長,中間萬弋張。不知煙霧里,幾只到衡陽?”
宋朝的名句有:
1. 李綱《江城子》“回雁峰頭,依約雁南翔?!?br> 2. 范仲淹《漁家傲》“塞下秋來風景異,衡陽雁去無留意?!?br> 3. 秦觀《阮郎歸》“衡陽猶有雁傳書,郴陽和雁無”。說的就是:在衡陽還能有鴻雁可以傳書捎信,但到了比衡陽更遠的郴陽,那鴻雁連只影也不得見。
處于與衡陽同樣經緯度的南雄地區,其五嶺之東的大庾嶺(庾嶺)屬于枕楚跨粵,乃嶺南通往中原之要道,北雁到了這里也不再南飛。唐朝詩人宋之問(656~712年)有詩《題大庾嶺北驛》“陽月南飛雁,傳聞至此回。我行殊未已,何日復歸來。江靜潮初落,林昏瘴不開。明朝望鄉處,應見隴頭梅”。
這詩是作者流放欽州途經大庾嶺所作。據說陰歷十月,大雁開始南飛,到大庾嶺就全部折返北歸;而詩人卻還得翻山越嶺,到更南之荒遠瘴癘之地,南飛雁和詩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,突出了詩人流放途中的凄涼處境。詩人另有《度大庾嶺》“魂隨南翥鳥,淚盡北枝花”。意思就是:我的魂魄已追隨著從南方向北奮飛的鳥兒,望著那向北而開的花枝淚流不止。
?。ǘ槭裁丛娙艘@么寫?
?。?)懷念北方故土:
詩人把鴻雁擬人化,飛到衡陽而不過,寓意對北方之地、之人、之事的緬懷與眷念。古人對時序的認知,都是通過自然界作參照物予以感觀;鴻雁是候鳥,每年秋季南遷,春季北歸,常能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。
?。?)鴻雁傳書之說:
古人有鴻雁傳書的實際例子,譬如蔡琰《胡笳十八拍》就提到“雁南歸征兮欲寄邊聲”以及“雁北歸兮歸得漢音”。故詩人把鴻雁托稱快遞員或送信使者,也有索性作為書信代稱,但北方親友看到南歸鴻雁,即使沒看到書信,那也是我托它帶回的心語情意。這實際上是古人對音信難通的惆悵與無奈,只有托給鴻雁幫自己傳遞吉祥、幸福、快樂的佳音,留給后人無限遐想。
為世人傳頌的詩句有:
?。?)隋朝薛道衡《人日思歸》“人歸落雁后,思發在花前?!痹缭诨ㄩ_之前,就起了歸家的念頭;但等到雁已北歸,人還沒有歸家。
?。?)唐朝趙嘏《長安秋望》“殘星數點雁橫塞,長笛一聲人倚樓。
?。?)杜甫《天末懷李白》“鴻雁幾時到,江湖秋水多”。
?。?)唐朝李商隱《離思》“朔雁傳書絕,湘篁染淚多”。
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要算是李清照《一剪梅》“紅藕香殘玉簟秋。輕解羅裳,獨上蘭舟。云中誰寄錦書來,雁字回時,月滿西樓?;ㄗ燥h零水自流。一種相思,兩處閑愁。此情無計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”。
作者埋怨私語說:月亮從缺還圓了,照滿西樓;鴻雁也早已飛回歸來,你的書信呢?怎么一直沒收到?
?。ㄈ┛蓱z今夜月,不肯下西廂
宋朝程垓(1142前后)也喜歡用“雁書“的典故, 譬如”有書無雁,寄誰歸得”以及“望以斜陽欲盡時,不見西飛雁“。其詞風接近柳永,我喜歡他的“明月多情,依舊過西廂”。
這西廂,大家聯想到的是元朝王實甫(1260~1336年)的《西廂記》,它是根據唐朝元稹的《鶯鶯傳》改寫的,這出雜劇的全名就叫《崔鶯鶯待月西廂記》。
元稹(779~831年)在《月明三五夜》有詩云:“待月西廂下,迎風戶半開。拂墻花影動,疑是玉人來?!币馑际钦f:等到月亮下到西廂房的時分,你看到我房門是虛掩半開著,才可以進來,這時門外院墻上花影搖動,讓我以為你到來了。
約會的人最后來了沒有?月亮有過西廂嗎?
類似的讀詩詞欣賞趣味,還有元代王庭筠(1151~1202年)的“竹影和詩瘦,梅花入夢香??蓱z今夜月,不肯下西廂?!闭f的是:清瘦的竹影和著詩句,還有梅花的香氣伴我入夢??上业男那?,就像今晚的月亮,遲遲不肯灑輝照西廂。詩人表達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和幽怨的情緒,或許有情人天各一方,或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。
那輪西廂明月,在漫漫歲月里,不知裝飾了多少戀人的夢。這或許就像“月亮惹的禍”歌詞描寫的,但與前面提到的鴻雁無關。
寫于2020年5月20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