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讀崔護詩"人面桃花"
崔護詩"人面桃花"我知道的有兩個版本:
資料上的版本為:
去年今日此門中,
人面桃花相映紅。
人面不知何處去,
桃花依然笑春風。
口頭聽說的版本為:
去年今日此門中,
人面桃花相映紅。
今年今日此門中,
人去桃花依然紅。
崔護,唐中和年間,博陵才子。時年暮春,去長安趕考,途經一村鎮,口干舌燥,去道邊一院
落討水解渴。至門前,聽院內有清脆笑聲。叩門,門開處,見一少女,面貌嬌好,體態婀娜。院內有
數棵桃樹,桃花盛開,嬌艷粉紅。少女問;相公何事?崔護答:天熱行路口渴,想向小姐討碗水喝。
少女轉身,一會端出一碗涼茶,崔護喝后致謝離去。
當年不弟,崔護再次上京應試。當路過該村鎮時,因思念少女,特意住下,找尋少女院
落,尋至門前,見門緊閉,叩門,多時無人響應。從門隙中向院內觀望,似乎無人,但院內桃花仍嬌
艷怒放。崔護便在門上題下了上述詩句,悵然離去。
可能真實的故事就此完結,但詩的惋約,清純,含蓄感動了世人,有人便把它編成了戲劇,名
曰"人面桃花",故事情節也進行了夸張延伸:崔護再次來訪前一天,少女就對她父母親說,崔生第二
天一定來訪,父母不信,執意讓女兒與他們次日去外婆家祝壽。當晚上回家看見崔護在門上的題詩
后,女兒便一頭倒地。崔護心有不甘,次日便再去探訪,叩開門,見一老者,老者忙問是否門上題詩
人,崔護諾諾稱是,老者便責怪崔護殺死了他的女兒。崔護忙問就理,老者回說,女兒是看他題詩而
亡。崔護進到屋內,見少女正臥床塌,忙上前執手哭問,為何早幾時離他而去?情到深處時,便俯首
相親,奇跡便在這時發生,少女蘇醒,睜眼相認,并問崔護為什么不早日來詢。以后,崔護及弟,官
場高升,結下了一樁美好婚姻。
這首詩惋約,含蓄,感人至深。所以得流傳至今。古人的一見鐘情,也是很美妙的情感,也能
締造美好婚姻。較之於現在直白,張揚的愛戀,別有一番情韻。
---2008,10,31于渝---